专业演讲口才培训

18691829192

张家声:口才,乃人生必修课(五)

2012-02-06 / 浏览:6379次

我的艺术追求

真挚的感情、鲜明的节奏、诗般的意境、生动的形象和突出的个性。

下面请大家做想象练习,有一首俄罗斯民歌《三套车》,大家熟悉吧?(听众:熟悉!)好,我问一系列问题请大家回答。歌词中几个人物?(听众:三个。)哪三个?(听众:赶车的、乘车的和财主)还有位非常重要的人物,大家竟没想到,这个人物绝不可忽略!(一位听众很认真而大声地说:马!)对不起,那是畜牲。(众大笑)请问:“冰雪遮盖着伏尔加河”,是谁唱的?(听众:作者!)对!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,是他叙述了这个故事,在把握作品的基调,绝不可忽视!就这首歌词,你看到了什么颜色?(听众:白色)为什么?(听众:因为是“冰雪遮盖着伏尔加河”。)好。诸位听到了什么叫声吗?(一位听众:乌鸦。)好!或许因为那里寒冷,没有乌鸦,但思路对头,符合作品基调。还听到什么声音?要有助于创作这首作品的气氛。(一位听众:老师,我听到一只老狼在山沟里叫,阴森森的、好恐怖啊!)非常好!既符合作品的气氛,又能激发演员的创作情绪。作品中的小伙子有多大?(听众:不到三十岁。)是个胖子吗?(听众:不,是个瘦高个儿。)穿什么衣服?(一听众:棉大衣。另一听众:不成,那儿零下三、四十度,得穿皮大衣。)不错。一次我在深圳大学讲课,问到这个问题,一位学生竟然回答:“那里很冷,我想是穿风衣哩!”(听众大笑)我问这个学生是哪里人?他说:海南三亚人!(听众大笑)

朋友们!无论朗诵、演戏和演唱,必须要依据作品,联系直接、间接的生活,展开想象,投入到“规定情境”,即身临其境。应该做到:心中有数,言之有物;心中有形,言之有情。

朋友们,创作的前题是理解作品,而理解的目的,是为了准确、深刻、生动地表达作品。肖伯纳曾说:“我们作家往往不如艺术家,我们写‘是’字,只有一种写法,而艺术家,会有多种说法且表现力强。”

2007年,深圳为我举办了个人晚会“张家声从艺五十周年有声艺术语言欣赏晚会”,中央电视台九套一连播了六次。反响颇大。下面请大家看几个节目,看看我对作品理解得是否准确、丰富和深刻?表达得是否形象、生动和有感染力?

(大家看后,报以热烈的掌声)

谢谢!表达作品,重要的是:把握好基调、态度和节奏。把握基调很重要,是喜剧、悲剧还是歌颂、控诉?等等,必须弄清楚、搞准确。

我的艺术追求目标是:真挚的感情(艺术之生命力所在)、鲜明的节奏(艺术之磁力所在)、诗般的意境(艺术之魅力所在)、生动的形象(艺术之活力所在)和突出的个性(艺术之征服力所在)。

请那位穿白西服上衣的男同志站起来。你的大名?(我叫李凯。)好,我宣布“规定情境”,无论我问你什么,你只能用一个“我”字来回答。我问你:谁叫李凯?(李凯回答:我!)听说你刚才偷了个钱包?(回答:我?)(听众鼓掌!)

好,请记住:语调、语式源于对事务的态度,而态度是语言的导向。

再做练习:“我是深圳大学的学生”,不论我怎么问你,你只能回答这九个字,而且要答我所问。好,那位带眼镜的女同志。我问,你答。“请问,你是干什么的?”答:“我是深圳大学的学生!”“谁是深圳大学的学生?”答:“我是深圳大学的学生!”“你不是深圳小学的学生吗?”“我是深圳大学的学生!”(热烈的掌声)

请问,同是这句话,人物关系、内含、心态和目的等一样吗?(众答:不一样。)

朋友们,朗诵也好,演戏也罢,必须重视节奏。节奏是语言的命脉,语言的魂儿。所谓节奏,就是音高、音强、音长以及停和连等之间的对比。

节奏,分内部和外部节奏,有三种形式:一种是内外节奏一致;二种是外部节奏紧张,内部节奏松驰,如过去饭馆里跑堂的报菜名,语速很快,心里却很松弛;三种是心里节奏很紧,而外部节奏很慢,如警察欲说服一个要跳楼的人,心里非常紧张,而语言的速度、节奏却很慢。

朋友们,时间,是最无情的!近四个小时过去了,讲题很大,挂一漏万。口才,乃人生必修课,人人、行行都需要!

好,再会!(热烈的掌声)

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5/5/5